↑铜梁高新区南雁集团,工人正在现代化车间作业。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李勇? 张桂林? 李松
政策“一箩筐”却难落地,一些扶持政策“看得见却摸不着”,政府尽力帮企业却不解痛……当前,帮助民营企业解困如何出实招见实效,是基层急待解答的一道考题。
近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发现,民营经济占GDP近八成的重庆市铜梁区,坚持出政策不拍脑袋,对症下药、精准施策;扶持措施不求“高大全”,着力在关键处拉一把、送一程;营造环境不喊口号,把服务企业制度化、系统化,着力帮助民企破解“七难”。今年以来,这个区民营企业增至1.1万户,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增长近1倍。
“不求面面俱到,
在企业最痛处给药”
铜梁区97%的工业企业是民营中小企业,近两年不少企业陷入困境。“都说日子不好过,但难在哪里、困在何处?各有异同,必须精准施策。”铜梁区委书记唐小平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区里提出涉企政策要“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区领导带队走访民企200多家,收集300多个问题,总结出当前民企融资、降成本、引才用工、转型升级、开拓市场、发展环境、政策落实等“七难”,解困措施“宁可少一点,但要实一点”。
融资难是当前企业反映最集中的“燃眉之急”。“不求面面俱到,而是要在企业最痛处给药。”铜梁区金融办副主任刘秀丽告诉本刊记者,民营企业融资难,不仅体现在贷款难上,也体现在融资渠道狭窄上,类似债权融资、股权融资等,还有很大空间可以拓展。
“哪里有短板,就在哪里补齐。今年,铜梁区研究设立36亿元股权投资和产业引导基金,就是要创新融资模式,帮助一些优质企业在‘爬坡登顶’时扶上马,送一程。”刘秀丽说。
重庆庆兰实业有限公司是福特、通用等整车厂零部件供应商,业务拓展与北京奔驰谈下一笔40万辆整车制动盘项目。“但产线投入需要两亿元,公司资金跟不上,合同眼看要告吹。”庆兰实业总经理助理曾晓燕说,区里以承诺10年期回购股权作为担保,帮助企业申请到国家产业发展投资基金2.58亿元的股权投资,使项目“起死回生”。目前项目已开始小批量供货,完全达产后产值将超过3亿元。
有的民营企业可能连金融机构的面都见不上,有的因一笔资金缺口就可能陷入生死关口……为此,铜梁区由政府出面牵头,搭建政银企“铁三角”,每月定期召开三方座谈会,对接融资信息,并支持银行创新助保贷、购置贷等业务。今年前三季度,铜梁区发放企业贷款98亿元,协助企业融资56亿元。
最关键是要“救急、救难”,铜梁区政府部门走访发现,有些企业因为无法筹集还款资金,面临断贷风险。铜梁区兴农担保公司副总经理徐勇告诉本刊记者,“为解决企业这‘最关键一口气’问题,区财政每年提取收入的5%作为应急转贷资金,首期规模3亿元,可滚动解决近20亿元‘过桥资金’需求。”今年已经有10余家企业拿到近4000万元的“救命钱”。
生产经营成本高,是压在不少民企身上的一块“巨石”。铜梁区以降低物流、能源和制度性交易成本为突破口,帮助企业减轻负担;与供电企业价格谈判,今年已有116家企业用上直供电,企业每年节支近5000万元。
杜绝“事前不过问、事后一刀切”
民企良性发展,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在成长期,会遇到大大小小的矛盾,这就更考验政府监管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我们曾经因为‘一双手套’受到重罚,损失惨重。现在,执法人员定期上门提醒,帮助查漏补缺,督促企业即行即改。”铜梁区某机械制造企业相关负责人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2015年,上级执法部门在检查中发现,这家企业的员工将废弃的含油棉纱手套、含油铁屑和生活垃圾混合堆放,开出罚单10万元;当年企业所有政府补贴、奖励被取消,银行贷款额度被缩减。
“执法只是手段,目的还是为了让企业规范运行、健康成长。政府监管不能‘事前不过问、事后一刀切,一罚了之’。”铜梁区明确要求对企业既要监管为重,也要服务优先。
探索实施涉企业处罚报备制度。铜梁区规定,凡对企业拟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暂扣)许可证或执照、1万元及以上罚款等处理决定的案例,需区政府法制办对其合法性、适当性审核把关。
“这并不是要求执法失之于松,而是要规范执法,促使监管部门把工作重心从事后处罚,转移到事前服务上来。”区政府法制办法制科科长汤茨祥说。
在制度化服务“大事”的同时,对涉企的“小事”也不含糊。福斯特饲料公司厂门较小,门前公路因铺设中间绿化带变得狭窄,导致运货卡车无法顺畅进出。企业反映情况后,区国土、规划、市政等部门很快召开现场协调会,对绿化带进行改造,解决了难事。最近半年,已有27件类似“小事”得到妥善解决。
“把民企的事当事,把企业家的话当话”,换来的是民企投资纷至沓来。今年前三季度,铜梁区新签约招商项目94个,计划总投资460多亿元,其中联合京东打造的智能制造产业基地,聚集智能制造企业13家。
整合政策助力民企创新升级
在铜梁高新区,重庆环际低碳节能开发有限公司研发的一款产品,近两年来成为细分市场的“爆款”,每年为企业创造产值达到6000多万元,利税500多万元。
作为一家科创型企业,环际低碳从2010年创立一直到2014年,都是研发投入期,投资强度大、资金压力大。“在这4年多时间里,企业能够心无旁骛搞研发,坚持了下来,得益于政府高科技项目孵化政策的支持。”公司综合部部长马渝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此期间,从免费提供1000多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到协助企业对70多项专利申请科技补贴,再到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资质……铜梁区财政、科技等部门提供了一条龙的高新企业孵化服务方案。
民企发展不仅要解“一时之难”,更要谋长远之策。“铜梁区内科研机构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如何才能帮助民企突破瓶颈、转型发展呢?一个突破口就是取长补短,善借‘外脑’,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唐小平说。
“由政府牵头搭桥,重点加强与北京科技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合作,共同建立研发平台和科技服务机构;推出高含金量的人才引进政策,给予入职补助、专利扶持、成果转化扶持等全链条服务。”铜梁区副区长张洪伟介绍。
“过去,人才创新扶持政策分散在科技、人社等多个部门,政策是有,但有些却落不了地。比如有的单个政策奖励额度只有几百元,企业怕麻烦不愿申报,扶持政策也就‘悬空’了。”铜梁区委组织部人才工作科科长腾飞说。
“扶持文件不在多少,关键要落实、管用、有效。”为让人才引进、协同创新等不成为“纸面政策”“抽屉政策”,铜梁区对人才扶持政策进行梳理集纳,有用的保留,没用的删掉,统一出台“人才10条”。
“来铜梁创新创业的高层次人才,一次给予最高50万元补助;引进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三年内给予最高50万元研发项目资助……‘人才10条’条条干货,简单明了,就是要让企业记得住、用得上。”张洪伟说。
随着创新扶持政策落地,不少企业正在尝到甜头。近年来,从事低温储罐、石油场站设备研发生产的重庆欣雨压力容器制造有限公司,受原材料涨价、产品市场增速放缓的影响,经营压力陡增。“在传统市场饱和的同时,液化天然气装备市场却在快速兴起,我们想瞄准这一块突围。”公司质量总监彭栋才告诉本刊记者。
液化装备制造工艺、天然气场站远程信息化控制等技术瓶颈,是摆在企业突围路上的“拦路虎”。彭栋才说,企业想要多方引进研发团队,区政府听说后提供引才补助,协助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引进专家教授10多人。
获得了“智力支撑”,相关技术难关得以突破。“预计明年4月企业将生产出第一台天然气液化装备,全年计划生产20台套,产值有望达到2.5亿元。”彭栋才介绍。
在扶持政策助推下,最近一年,铜梁高新技术企业增长了1倍多,达到78家。
加强监管力避“以大欺小”
随着一系列政策落实,民企生存发展之困有所缓解,但《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部分企业反映,一些领域仍然存在影响中小民企成长的“潜规则”,有待破除。
产业链上“以大欺小”的痼疾须根除。有的企业负责人介绍,公司生产的油气储罐等设备主要供给国有油气巨头,但他们下订单从来不给预付款,产品收货验收合格后,也不会按合同约定付款,而是要拖延到设备在各个井场投用后才给回款,有的设备从交付到回款周期要三四年。对此,不少中小民企呼吁,政府应对大型企业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对其产业链上下游中小民企的商业、财务行为是否规范、合法加强监管,打破“以大欺小”的痼疾。
谨防滥用企业信用惩戒权,对民营中小制造企业、初创企业不能搞“一错误终生”。不少中小民营企业主告诉本刊记者,现在政府监管日益严格,企业守法规范经营自觉性越来越强,但也需要适当的容错机制,不能事无巨细都与企业信用挂钩,动辄搞信用惩戒。企业信用不同于个人信用,一个看似细微的惩戒不仅影响企业的银行融资、评级发债、市场订单,甚至可能击垮一家企业。建议在守住法律底线的同时,关注中小企业的“生命线”,慎用信用惩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