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隆区后坪乡天池苗寨文化广场,村民刘远银以房屋、土地入股合作社发展乡村旅游,获得分红一万余元,笑得合不拢嘴。(摄于二○一九年十二月二日) 重报集团全媒体记者 李斌 摄
城口县岚天乡岚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大会现场。(本报资料图片) 通讯员 孔德萍 摄
丰都县三建乡夜力坪村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工人在硬化社道公路。2018年,全村50余户村民以土地入股,发展西瓜、南瓜、萝卜、油菜等周期短、见效快、风险小的产业项目,确保稳定增收。(本报资料图片) 通讯员 熊波 摄
位于沙坪坝区丰文街道三河村的“猪圈书屋”,游客和村民在休闲、看书。(本报资料图片) 记者 齐岚森 摄
核心提示
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是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近两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三变”改革均作出重要部署。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2018年以来,我市137个村进行改革试点,推动农村旧貌换新颜。
“三变”改革唤醒了沉睡的资源,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近日,重庆日报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委获悉,推行两年多的“三变”改革让25.5万名农民当上“股东”,享受改革带来的红利。
助推贫困户人均增收500元
冬日的清晨,城口县岚天乡岚溪村,群山在云雾中静谧地伫立着,亿万年未变。
群山环绕中的岚溪村,却因一场新机制的推行而发生着“巨变”。
“以前最恨这些大山,让我们生活和挣钱都难。”吕本兴望着群山说,“现在我们一家爱这些大山得很,它们现在成了‘聚宝盆’。”
“三变”改革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在“三变”改革中,岚溪村建卡贫困户吕本兴把家里多出的5间房出租给集体经济组织作民宿,又被返聘为保洁员,再加上分红,去年他家收入轻松超过两万元。
在“三变”改革中,我市资产入股和股权量化重点向贫困人口倾斜,推动贫困农户家家有产业、人人变股东,探索出“三变+精准扶贫”的模式,每年为贫困人口带来人均500元左右的稳定性财产性收入。
抱团发展现代农业闯市场
在奉节县平安乡文昌村,从凛冽的寒风里钻进大棚,暖湿的空气扑面而来。大棚内,黄瓜正在开着小黄花,油麦菜正在发芽。
“根据前期市场调查,这些都是春节前后最好卖的菜。”负责大棚管理的农民贺德中说。
早在几年前,奉节平安乡还是全县最贫困的乡镇之一。2017年,该村成为全县“三变”改革试点村,通过“公司+合作社+示范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引导包括11户贫困户在内的148户农户将600亩土地经营权入股到专业合作社;在其他区域,381户农户将2615亩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流转入股到10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合股联营,发展蔬菜、脆李、万寿菊等适应市场需求的特色产业。
“三变”改革将单家独户生产的小农经济,整合为抱团闯市场的集体力量,带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
“看,这是2017年栽下的柑橘,结的果子甜得很!”渝北区大盛镇青龙村,51岁的黄孝文对村里的果园发展如数家珍,“听村支两委这帮年轻人的话,没得错!”
青龙村曾是渝北区有名的“空壳村”。2017年底,该成为“三变”改革试点村,村支两委立志要“大干一场”,但村民们却投来怀疑的目光。
经过实地取经、反复算经济账等方式,村里的杨德明等老党员最先被说动,分片包干当宣传员,打消了大家对改革的顾虑。
现在,集体组织经营的现代化水果示范基地,生产环节实行全程数字化管理;请专家打造“花园式果园”、改造房屋风貌、定期举办民俗活动吸引人气……
“村民收入高了,村支两委说话也有人听了。”青龙村党总支书记黄志说。
据了解,目前全市137个试点村集体经营收入村均达到20万元,扭转了集体经济无钱办事的局面,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得到有效提升。
沙坪坝区三河村盘活闲置农房
昔日猪圈变身网红书屋
1月3日,沙坪坝区丰文街道三河村“猪圈书屋”。宁静的夜晚,空气寒冷而清新,黄色的灯光浮在夜色中,倒映在屋前的水塘里——每到周末的夜晚,总有许多年轻人沉醉在这所“猪圈书屋”的夜色里,久久不愿离去。
“很多来耍的年轻人不相信,这里原先真是要垮要垮的猪圈。”猪圈的原主人罗文淑捂着嘴笑道,“谁都不会想到,猪圈也可以变成景点挣钱。”
“‘猪圈书屋’只是其中一个别致的景点,而‘远山有窑’则让三河村有了产业突破的爆发点。”三河村第一书记李强说,“‘三变’改革把爆发由点扩大到面,让三河村焕然一新,换了‘山河’!”
网红打卡地“猪圈书屋”就位于去“远山有窑”的必经之路旁。
粗砺的条石墙基、留着岁月痕迹的土墙,再搭以新盖的青瓦和几支绿竹。走进书屋内,几面靠墙的书架上整齐地放着几百本书,房屋正中的桌上,几个年轻人正在托腮看书。
“这猪圈至少是四五十年的历史了,也有十多年没喂过猪了。”“猪圈”现任主人王子书说,以前三河村是个“空壳村”,没产业,像自己这样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守老人没心思没精力管理自己的家,到处是破败的房屋、半人高的野草,村支两委也没办公室,长期租借邻近青木关镇的房屋……
2015年,重庆大学田琦教授将三河村一个废弃的土窑改造成了“远山有窑”,成为一个小众文化旅游景点。
“远山有窑”让丰文街道看到了三河村发展的潜力,但潜力如何变为实实在在的经济发展实力?
2017年底,三河村被选为我市首批“三变”改革试点村。
“对于乡村旅游来说,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景,必须从整体上进行打造。”沙坪坝区农业农村委有关负责人说。
对此,村里将林地、荒坡、房屋地折成资产,把可经营性资产都确权到村民头上,并经全体村民协商决定,组建起股份制的舜圆农业公司,对集体资产实行股份制经营。
比如“猪圈书屋”,不拆影响景观,拆除了又有些可惜——因为它也是村里的一处历史遗迹。于是猪圈被舜圆公司转租过来改造,从破败小屋蜕变为吸引游客的核心景观之一。
经过舜圆公司的整体打造、经营,旅游成为村里的主导产业,并带动了种植业、运输业等的发展。
如今走进三河村,鸟儿在葱茏的绿树间鸣唱;一幢幢别致的褚色土墙房和红色砖瓦房,倒映在池塘的波光里;池塘边,三三两两的游客散步、喝茶,有的在“猪圈书屋”静心看书,怡然自得……
舜圆公司负责人表示,2019年三河村民人均分红500多元。今年春节后将举办股东大会,预计人均分红630元。
随着腰包渐渐鼓起来,大家生活更顺心了,干什么也更有劲了。
上个月,50岁的王登榜除了吃饭、睡觉,几乎很少回家。
原来,三河村八社只有一条水泥路,3.5米宽的路面早已不能适应旅游发展的需要,可扩建又要占用两个旅游项目和70多户村民的部分土地。
为了让扩路工程顺利动工,王登榜在打零工之余总往业主、村民家里跑,劝说大家“扩路不是帮哪个老板扩,是帮我们自己扩”。
不到一个月,王登榜和几位“乡贤”分头将业主的村民的思想工作做通,工程提前动工。
“以前三河是‘村干部在干,村民在一边看’。”王登榜说,“三变”改革让大家成为利益共同体,现在大家都拧成一股绳齐心干。
村第一书记李强告诉记者,三河村的民心变化从到会率就可见一斑:以前村里开会,能到齐一半就算不错;现在一叫开会,许多人请假回来,在会上还主动为村里建言献策。
“三变”改革的顺利推进,让村里发生了巨变,也锻炼了干部。
村支书邱世明说,“三变”改革前,大家都是按部就班地工作。一遇到事,群众就是一股怨气冲向干部,村里事干部得“求着”村民干。
这几年村里变化大,分红的票子也是实打实地揣进了村民的荷包,村支两委的威信也树立起来了,从过去的村干部“求人干事”变成了现在的干部群众“一起干事”。
大事记》》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各省市自治区总结推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经验。
1月4日
市委书记陈敏尔主持市委常委会会议,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强调指出,要扎实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步实施农村“三变”改革。
2月27日
市委、市政府发文要求稳步扩大农村“三变”改革试点,2019年每个区县增加2-3个村试点,到2020年“三变”改革试点覆盖10%左右的行政村。
4月8日
我市印发《2019年扩大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工作方案》。
6月5日
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批复重庆市整市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
7月17日
市委书记陈敏尔在市委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集体调研考察学习交流会议上强调指出,要在激发乡村振兴动力活力上下功夫,积极稳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试点。
7-8月
市农业农村委分三个片区召开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
12月
市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案例集·农村“三变”改革专刊》。
数读》》
137个
2017年12月,我市部署和启动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截至2019年底,全市试点村累计达137个。
8.2万亩
全市137个试点村累计入股耕地8.2万亩,累计盘活集体林地、草地、水域、“四荒”地2.1万亩,闲置撂荒土地3.1万余亩,闲置农房等872套,集体经营性资产1.4亿元,打造了一批助农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
本版稿件由记者罗芸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