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22)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重庆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第二十八场),发布会上,市疾控中心消毒与媒介生物控制所所长、主任医师季恒青通报和分析了重庆农村疫情防控情况。
季恒青通报相关情况
走亲访友、串门聚餐、赶场……农村地区如何防范聚集性病例发生?
“农村是当前疫情防控非常重要的地方,在农村因为聚集而引起聚集性病例的事件也有多次报道。”发布会上,季恒青通报了一起案例:
某镇一位65岁男性为外出湖北务工返乡村民,1月25日不遵守居家隔离的规定和村里不聚会的规定,带领家里9人私自到村里庙里祈福。当日下午又与其小舅子、儿媳、妻子在没有戴口罩等防护情况下聚集打牌。
1月28日,该村民出现发热、全身酸痛,伴有咳嗽,但他发病后并没有及时向所在地政府及村委会报告,在家也未严格隔离,仍与家人同吃同住,甚至在有明显症状的情况下还邀请亲朋好友和左邻右舍到家中打牌。结果不仅自己被确诊为新冠肺炎,还导致6名家人先后感染新冠肺炎和多名亲朋好友、左邻右舍被集中隔离。
季恒青说:“这个案例告诫我们,疫情防控期间严格遵守政府规定、减少人员聚集的重要性,也表明在人群密集场所戴口罩的重要性,一旦有发热症状应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避免疫情扩散。”
“农村留守老人多,文化程度不高,对新冠肺炎的危害和疫情严峻形势认识不足,加上农村地区走亲访友、串门聚餐、赶场等情况比较普遍,外出务工回来的人多,情况比较复杂,防护意识不强,防护用品也比较缺乏,消毒措施也很难跟上,容易引起疫情的传播和扩散。”季恒青表示。
农村环境为何无需对马路、街道、广场等外环境进行大面积喷洒消毒?
农村地区应如何开展消毒工作?季恒青建议,首先注意搞好环境卫生,自觉打扫房前房后、屋内屋外,保持干净整洁,减少细菌滋生。
同时,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咳嗽、打喷嚏时不要对着他人,吐痰时用纸巾包住丢弃到垃圾桶,不乱丢用过的口罩,同时加强畜禽养殖管理,及时清扫畜禽粪污,必要时可开展预防性消毒。
在预防性消毒措施方面,季恒青也给出了相关建议:
针对公共场所,如车站候车室、超市、菜场、村办公场所等人流量较大的公共场所,要每天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物体表面每天喷洒消毒1次;
针对垃圾投放点、暂存点,应做好消毒工作,每天1次以上;
针对开放的公共厕所,每天消毒不少于2次,加强通风和卫生管理。尤其是对公共场所中门把手、水龙头、楼梯扶手等高频接触的物体,每天必须擦拭消毒,消毒时要严格按照消毒剂说明书要求使用。
农村无需对马路、街道、广场等外环境进行大面积喷洒消毒,以避免滥用消毒剂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对环境造成污染。
家里没有外人来,也没有居家隔离的密切接触者,要不要每天消毒?当村子里有病例出现时,应如何防控?
对于家庭消毒,季恒青也给出了相关措施的建议:“家里没有外人来,也没有居家隔离的密切接触者,无需每天消毒,做好清洁卫生就可以了。如果有居家隔离的密切接触者,要在卫生部门指导下做好预防性消毒。”
“当村子里有病例出现时,家庭应加强预防性消毒。高频接触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桌椅、玩具、遥控器、开关、手机、水龙头等可采用75%的酒精进行反复擦拭,也可用250mg/L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30分钟后用清水擦净,每天一次。”季恒青表示,环境地面和卫生间地面、墙面、洗手池、便池等,可用有效率含量为500mg/L含氯消毒剂喷洒消毒,每天一次。有陌生人到访过后,也可以按照这种方法对其接触过的物品和环境进行预防性消毒。
“家用菜板最好生熟分开,不生吃食物,食物煮熟煮透,餐具应煮沸或流通蒸汽消毒。”季恒青建议,要注意手卫生,触摸公共用品后要勤洗手,未洗手的情况下不要去摸眼睛、口鼻;在咳嗽或打喷嚏后、手脏时、接触他人后、接触公共物品、外出归家、戴口罩前、摘口罩后、饭前便后等,都要在流动水下用肥皂洗手。
农村环境应如何做好自身防护工作?
“外出返乡后要主动报告、积极配合政府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不能隐瞒。”季恒青表示,当前随着春耕生产逐步展开、农民工返城务工高峰临近,农村成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重点地区。疫情防控期间,应根据我市分类分级分区防控的要求,严格遵守当地政府的防控规定,并采取相应的自我防护措施:
① 在疫情警报没有解除前,禁止婚丧嫁娶、庙会赶场、走亲访友、相互宴请、打牌娱乐等聚集活动,减少到集贸市场、活禽交易市场采购的频次,尽量待在家里。若发现有发热、干咳、乏力、胸闷等症状,及时戴上口罩就医。
② 对于必要的外出,如果是到人流密集场所或乘坐公共交通,必须要佩戴口罩,人与人之间最好保持1米以上距离。
③ 如果只是到空旷的场所或独自到田间地头劳动,不需要戴口罩。
④ 全家人都健康,没有外出史,也没有与病例、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或可疑人员接触过,这种情况在家生活或在一起劳动,哪怕是近距离的接触均不必戴口罩;一旦家里人出现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必须戴口罩并及时送医,以防交叉感染。
⑤ 尽量拒绝别人到家里来串门,避免接触野生动物、禽类或其粪便。
?
2020-02-22
2020-02-21
2019-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