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春雨过后,地处武陵山区和秦巴山区的渝东南、渝东北地区,崇山峻岭间云雾缭绕,层峦叠翠处蔚为壮观。这绵延的大山,曾如道道屏障,让贫穷出不去,富裕也进不来。
去年4月以来,重庆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和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夯实工作举措,让“两不愁”真不愁,使“三保障”有保障。
时隔一年,这些大山深处的水土能养好一方人吗?“两不愁三保障”的问题解决了吗?他们对未来又有着怎样的期待?近日,人民网记者深入武陵山区和秦巴山区深处,进行了实地探访。
啃下“硬骨头”,突出问题动态清零
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面对的是底子最薄、条件最差、难度最大的“硬骨头”。而在“硬骨头”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脱贫最大的壁垒。
突如其来的倒春寒,让张国凤老毛病又犯了。见到她时,她正躺在医院里输液。两个孙子一头一尾坐在病床上,听着她讲故事。“屵山屵山,看病翻山。”张国凤家在重庆市彭水县岩东乡屵山村5组,前些年,治病欠下5万多元,家里捉襟见肘。
“穷,不怕,政策好,我们肯干,日子会越来越好,但看病不方便确实恼火。”提起看病难,张国凤一肚子苦水:“以前看病,要步行3~4个小时山路去县城,大清早出门不说,晚上回不来只能住亲戚家,慢性病经不起折腾啊。”
张国凤的“看病难”不是个例。屵山村有10个村民小组,905户2720人,以前只有一个村卫生室,远远不能满足当地群众的看病需求。
如何啃下这块“硬骨头”?当地决定在村里建一所医院。
彭水县岩东乡卫生院屵山分院。张祎摄
很快,岩东乡卫生院屵山分院开建并投入使用。医院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开设有门诊、彩超、放射科、住院、中医药综合区等科室,常设48张病床。院长姚剑介绍,去年一年,屵山分院门诊人数达16771人次,住院人数3881人次,其中贫困户住院人数占近40%,辐射周边人口达1万余人。这个“豪华版村卫生室”有效解决了当地及周边群众看病难的问题,真正做到了“小病不出村”。
在屵山村500公里之外的巫溪县,因病致贫同样是最难啃的“硬骨头”。截至目前,巫溪县仍有918户、2633人未脱贫。其中因病、因残致贫的681户,占比74.18%。
家住巫溪县通城镇凉风村的刘宽晏正是其中之一。多年前,刘宽晏的儿子在巫溪县城经营一个修车店,日子过得还算可以。不料,儿媳精神失常、儿子做心脏搭桥手术、老伴患子宫癌……除了72岁的刘宽晏,一家人全是病号。
从2014年起,刘宽晏的名字就一直在贫困户序列之中,至今仍未摘除。不是他懒,实在是负担太重,每年一家人住院、吃药都要花不少钱。2019年,他们一家四口各类医疗费共计58539元,报销52685,需自付5854元。
但这笔接近6000元的开支,对于刘宽晏来说仍是巨大的负担。“对于这类‘贫中之贫’,政策性兜底很关键。”巫溪县通城镇党委书记王兵说,2018年,刘宽晏一家被纳入低保范畴,每人每月有375元的保障,两个老人每月共可领养老金259元,儿媳每月可享残疾人护理补贴70元。目前,村里正计划给刘宽晏提供一个公益性岗位,每年可收入6000元。
“落实中央要求,重庆坚持把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性战役、底线性任务和标志性指标。”重庆市扶贫办主任刘贵忠介绍,截至去年底,排查发现的5155个“两不愁三保障”问题点已实现动态清零。在强化基本医疗保障措施下,2019年,全市因病致贫户较2018年减少79.8%,较2014年建档立卡时减少96.4%。
落实“四个不摘”,授“鱼”也授“渔”
今年2月22日,随着最后4个县正式退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序列,重庆市14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区县和4个市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区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为巩固脱贫成果,重庆提出,对已脱贫摘帽县要认真落实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的“四个不摘”要求,做到结对帮扶不脱钩、不断档。
今年46岁的张定美,怎么也没想到他会成为贫困户。凭借娴熟的空调维修手艺,他原本在外务工收入还不错,一人撑起整个家庭。2017年,腰部不慎重伤后,因无法登高作业,他开始囊中羞涩。
张定美受伤致贫,很快就被他家所在的万州区龙驹镇梧桐村动态监测到,托管养殖芦花鸡、安排公益性岗位……一系列帮扶政策纷至沓来。
“政府帮一把,自己也要加油干!”在扶贫干部的帮扶下,张定美在自家林地建起了鸡棚,首批养的500只芦花鸡,半年后就赚了近2万元。
“养鸡可比在外打工强多了,今年我要养两千只。”阳春三月,张定美站在山坡上,望着刚刚建好的12个鸡棚,笑容灿烂。
“实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乡村旅游扶贫等十个专项行动,重庆437家市级单位组建18个扶贫集团,结对帮扶18个深度贫困乡镇及所在贫困区县;38家市属国有企业帮扶4个未摘帽县,重庆主城区都市圈18个区结对帮扶14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区县;金科、融创等1706家民营企业帮扶1468个村。”重庆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实现稳定脱贫的重心工作,在发展产业时,必须建立起产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让他们能从中真正受益。
置身于武隆区后坪乡天池苗寨,可见四周青山合围,景区内双湖环绕。春天的阳光下,梨花白胜雪,屋舍似鱼鳞,好一个度假养心的绝佳去处。
游客在武隆天池苗寨游玩(资料图)。武隆区委宣传部供图
“以前可不是这样,经过我们的‘三变’改革,才有了如今的变化。”后坪乡党委书记宗晓华介绍,苗寨通过先后召开40多次寨民会议,全面开展清资核产,引进武隆区旅游龙头企业喀斯特旅游产业集团公司下属惠农乡村旅游公司出资300万元现金,与44户寨民以寨内田土林房10年经营权折合人民币500余万元合股联营,注册成立苗情乡村旅游股份合作社,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采取“固定分红+收益分红”方式共同经营天池苗寨。“壮大村集体经济,也拓宽农民财产性收入渠道。”宗晓华说。
打造一新的天池苗寨成功入围第二届重庆文旅新地标,并于2019年9月开寨迎客,当年即实现固定分红52.25万元,入股寨民户均分红1.16万元。
美丽乡村蝶变,绘出幸福生活新画卷
田野数行垅,油菜满山花。户庭无尘杂,宜居人人夸。
春日午后,走进彭水县大垭乡大垭村1组唐家坝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所见所闻引得外来游客诗兴大发。冬去春来,草长莺飞,吊脚楼的飞檐青瓦见证了村落的蜕变。
航拍彭水县大垭乡大垭村唐家坝。彭水县委宣传部供图
69岁的村民李永发,喜欢在农闲时坐在房屋前休憩。之所以会养成这个新“爱好”,还得从房屋整改、村貌改善说起。以前,李永发家连个像样的厨房都没有,用茅草搭个遮雨棚,凑合在里面做饭,旁边就是猪圈,一下雨满院子异味。
2018年开始,村里开始进行人居环境整改,李永发家的老房屋迎来“新生”。装瓦刷漆加固保住宿,起底加盖新修添厨房,分离规划扩容盖猪圈……很快,房子焕然一新,厨房宽敞明亮,新修的猪圈与家里隔着马路分开。
大垭村此次人居环境整改涉及农户73户332人,在改造中,以当地常见乡土元素为切入点,修饰增加飞檐、坡屋顶、雕花窗、穿斗梁、木板墙等部件,体现当地少数民族建筑特色。“这才叫美丽乡村,去年邻居开了个农家乐,一到周末节假日,接待游客忙都忙不过来,今年我也想参与进来。”李永发笑着,眼里满是憧憬。
“菜地湾,穷地间儿,大山挡路难登天儿。缺少经济缺人气儿,家家户户离乡关儿。”过去的菜地湾是武隆县后坪乡白石村贫困的缩影,群山阻隔,交通不畅,山民们只能背井离乡,出门闯荡。
修路改土,发展产业,整治环境……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这些年,白石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地百姓把顺口溜都改了:菜地湾,新地间儿,宽敞公路通门边儿。屋檐院坝都干净儿,有山有树入画片儿。
郑少生和儿子郑发海在果园里忙碌。刘政宁摄
暮春时节,海拔较高的巫溪县通城镇长桂村李花仍开得灿烂,远远望去,就像白雪点缀在山间。一年之计在于春,只要没下雨,77岁的郑少生和儿子郑发海就会抡着锄头在果园里忙碌。
见到记者前来,郑少生放下锄头,双手交叉拍了拍,笑呵呵地招呼进屋坐。房子是3年前建的,砖混结构,近6万的总费用中,自己只花了7000多元。“现在家门口就是公路,新房住得舒服,发展产业也方便。”郑少生说,再过两年,果树全部丰产后,每年至少可以收入8万元以上。
如今,郑少生每天要喝一盒牛奶,郑发海每年至少要买两套新衣服,“现在日子越过越有盼头,这几年,我就专心种好李子树,存点钱,把房子加盖一层,争取早点儿娶个媳妇。”望着满山的李花,郑发海声音不大,却异常清晰。
“在大山深处,现在缺吃少穿的现象基本上不存在了,医疗、教育、住房、饮水也都有了保障。”巫溪县扶贫办主任杜森林说,相信随着各项产业、政策的持续推进,大山里的老百姓生活会越来越幸福,也会有更多的时间去享受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