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河南周口鹿邑县范庄村驻村第一书记董桂林,因一段“蹭饭视频”走红网络。视频中,他走进村民家中,一边吃饭一边拉家常,气氛自然融洽。这本是基层干部深入群众、了解民情的真实记录,然而,随着视频走红,不少村干部和网络主播纷纷跟风模仿。一时间,“蹭饭”仿佛成了流量密码,有的饭也变了味。
董书记的“蹭饭”,是日常工作的真实呈现。他去村民家,不为拍视频,而是真心实意地了解困难、解决问题。一碗面条,几句家常,拉近的是干群距离,传递的是服务群众的诚意。可后来的一些模仿者,把“蹭饭”当成了“表演”:有的村干部大热天让村民炒几个菜、摆几个盘,蹭的哪是一碗饭,简直是“一桌席”;有的过了饭点还要硬蹭;有的村民在意隐私,不想出镜却还被直播“围观”……这样的“蹭饭”,不仅失去了原本的意义,还可能演变成新的形式主义。
此类将基层工作异化为“形式主义表演”的跟风,早已不是新现象。回顾过往,从早前那些衣着光鲜、与田间地头格格不入的“调研悬浮照”,到后来一拥而上,以“扮丑猎奇”来博取关注的村干部短视频,其病灶与当下“表演式蹭饭”同源:都将联系群众的手段,当成了工作目的本身,在盲目跟风和追求流量的过程中,彻底丢掉了“真诚”这一内核。
基层工作需要创新,也需要贴近群众,但任何形式,都不能脱离“实干”这个根本。如果只为博眼球、挣流量,那就背离了服务群众的初衷。“蹭饭”本无对错,关键看怎么“蹭”、为什么“蹭”。董书记的“火”,是因为群众感受到了他的真诚。而那些变了味的模仿,只会让群众反感。
我们为“蹭饭书记”点赞,但也呼吁:别让“蹭饭”成为又一场形式主义的跟风。基层干部要做的,不是复制别人的方式,而是找到属于自己的、真正联系群众的路。真心,永远比形式更重要。
betway必威体育官网报第2020080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