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驿站 明清时期长江边繁华的商埠
《水经注》载:“龙洞溪,在府西九十里,下通大江。”“江之左岸有巴乡村……村侧有溪,溪中多灵寿木。中有鱼,其头似羊,丰肉少骨,美于余鱼。”《华阳国志》云:“朐忍县出灵寿木、橘圃、盐井、灵龟。”其中,灵寿木就出自董家坝一带。这就是关于董家坝的最早文字记载。
董家坝原本无坝,发源于大山深处的两条溪流在此交汇成龙洞溪,然后,从坝子中间横贯而过,向南直奔长江而去。
董家坝三面依山,山上松林茂密,山下梯田层叠,农舍散布其间,董家坝能有今天,还要从董氏兄弟说起,明朝末年,董家兄弟从湖广溯江而上,来到了距长江边10余里的“巴乡村”,一眼就看中了这块宝地,于是开始在这里挽草为业,开荒掘地,改河疏道,让原无三尺地的山坳河滩,变成了百亩良田,董家坝的称谓就此开始。
董家坝正中心有一株黄连树,径围一米有余,枝叶茂盛,据传言,就是当年董氏兄弟为纪念改河工程而种植的。
董家坝曾经是著名的驿站,奉节桂坝、公平等地方圆百里之地出产的大米、山货,通过挑二哥的肩膀,从大山深处一步一步挑到董家坝,在这里住上一晚后,第二天,再挑到坝上长江边的码头装船,然后,顺水而下出宜昌到汉口,逆水而上至万州达重庆。
老家是董家坝的龙洞小学程贤富教师,一直致力于董家坝人文历史的挖掘研究,据他介绍,过去,董家坝很闹热,水稻收获季节,每天有上千的挑二哥经过董家坝。
那时的董家坝,繁华热闹,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商户林立,茶楼,酒馆,当铺,作坊,歇脚铺、骡子店等样样齐全,特别是坝上通往长江水码头的驿道上,每天人流熙攘,坐轿的,骑马的,挑担的,赶毛驴运货的,推独轮车的……
其繁华之盛,享誉当时的下川东。
2020-06-09
2020-06-07
2020-03-18